網上購物、移動支付、線上挂號,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正深刻改變著生活。然而,對一些老年人來說,便利的科技反而帶來不便:疫情期間,掃不出健康碼而徘徊在小區外,使用不了移動支付在難以找零的超市著急,起大早去醫院排隊卻失望而歸……
智能時代,如何不讓老年人成為數字生活的局外人?本版推出系列報道“解碼·縮小數字鴻溝”,關注當下老年人的“觸網”狀態,為他們適應智能時代、共享科技紅利,探尋解題之道。
——編 者
短視頻平台達人“鋼琴爺爺”楊訴——
“互聯網開啟我的新世界”
本報記者 韓 鑫
步入人生第六十個年頭,楊訴覺得自己“老年不老”,“不管在什麼年紀,如果不能掌握主流技術工具,心態上遠離社會,那才是真正垂垂老矣”。
上圖為楊訴在錄制短視頻。資料圖片
落日余暉,指尖下傾瀉出一首美妙悠揚的鋼琴曲——1分多鐘的視頻發布沒多久后,點贊迅速破萬。有些意外的是,這段短視頻的制作者是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者。
老人名叫楊訴,是專職短視頻博主。他在抖音平台上的賬號“鋼琴生產隊”擁有超過230萬粉絲,點擊量破億。
“兩年前,兒子無意間上傳了一段我在家彈鋼琴的視頻,沒想到才幾個小時,播放量就超過百萬。”楊訴說,他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后,曾在深圳交響樂團演奏鋼琴,演出時台下最多千余名觀眾。如今在網絡平台上演出,“一下子打開了互聯網世界的大門,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兩年間,楊訴制作了600多條短視頻。
甄選曲目、在線尋譜﹔支起手機支架,選好角度,年輕人都不一定“玩得轉”的流程,楊訴一氣呵成。學習過程並不容易,視力下降,看譜子久了眼睛痛,因為不會剪輯,隻好把每首曲子完整彈完。“起初燈光、角度、構圖總是不合適,畫面裡時不時冒出一隻拖鞋、一瓶醋,孩子沒少指點。”楊訴哈哈一笑。
學會了短視頻,楊訴的“觸網”之旅一路乘風破浪。他愛寫文章,創建了微信公眾號“訴爺”,還嘗試遠程輔導鋼琴。“互聯網開啟我的新世界,每天一睜眼,便從早忙到晚,從來不會覺得老年生活無聊。”楊訴說。
今年步入人生第六十個年頭,楊訴覺得自己“老年不老”。他認為,不管在什麼年紀,如果不能掌握主流技術工具,心態上遠離社會,那才是真正垂垂老矣。“未來,我想借助互聯網,讓鋼琴這個有點高冷的藝術與大眾貼得更近。”楊訴說。
用不慣智能手機的72歲老人丁秋林——
“微信通話是唯一熟練的技能”
本報記者 申智林
老丁原來還擔心,跟不上這個智能時代,會處處受限。體會過后發現,社會對老人依然很友好。
上圖為丁秋林在社區書屋裡看書。本報記者 申智林攝
吃罷早飯,72歲的丁秋林准備去社區書屋裡坐坐。剛出門,挂在腰間的皮包震動起來。半晌,他才反應過來,是來了微信電話。
掏出手機,點擊接聽:“老丁啊,幫我頂個班。”來電的是他所在的湖南長沙雨花區東塘街道浦沅社區“老口子”親情服務隊的隊員。
“智能手機用了1年多,微信通話是唯一熟練的技能。”老丁不好意思地說,“就這樣,用起來都還有些不習慣。”
小區裡上年紀的退休老人不少,用得慣、用得好智能手機的,確實不多。
不是不想用,而是難掌握。雖然智能手機普及的年頭不短了,但老丁直到去年才讓兒子幫忙買了一個。作為服務隊隊長,他經常要聯系30多名老齡志願者,一個個打電話或者上門傳達,有些麻煩。聽說微信可以建群發通知,他想嘗試下。
電話買來了,用起來卻沒那麼簡單。打開程序,把通知內容打成文字,點擊發送……在兒女一遍遍演示下,老丁總算記住了。實際操作下來,效果卻不理想。原來有的隊員根本就沒有微信,少不得還是用老辦法。
剛用上智能手機時,老丁也有很多“時髦”想法——買東西、坐公交、交水電燃氣費,都可以用手機解決。結果,一次操作把他“唬”了回來。
“我看手機上有個紅包,就點擊了一下,沒想到,又要輸身份証號,又讓輸密碼。”老丁操作了幾步,突然意識到可能是詐騙,趕緊停了下來。
丁秋林原來擔心,跟不上智能時代會處處受限。體會過后發現,社會對老年人依然很友好。小區超市雖然流行移動支付,但現金照收不誤﹔出門坐地鐵和公交,一張老年卡足以通行。
如今,丁秋林每天養花、逗鳥,到社區書屋看看書刊雜志,偶爾用智能手機和在廣州的女兒視頻聊天,日子過得很舒心。
90后志願者羅旭——
和老人成為忘年交
本報記者 陳圓圓
羅旭發現,老人最需要的是有人陪他們說說話,“幫助老人緩解內心對於溝通、陪伴的需要,獲得心靈上的慰藉,我就很滿足”。
羅旭(左)在教老人用手機。資料圖片
年輕人教老年人網絡購物,一開始挺有耐心,但重復幾次后逐漸不耐煩。8年前發生在自己和母親身上的一幕,讓羅旭決定加入“夕陽再晨”公益組織,為老年人普及網絡知識。
羅旭的“學生”從50歲到90歲不等,他都稱為叔叔阿姨。叔叔阿姨們很熱情,叫他“羅老師”。在北京薊門裡社區電腦班上,羅旭結識了王立英老人。
王阿姨因為身體不好提前退休,在家待著總感覺挺孤獨。學會使用QQ后,王阿姨迫不及待加了羅旭好友。“你頭像上的小人兒為啥那麼好看?”王阿姨問。羅旭笑著回答:“阿姨,這叫QQ秀,我幫您換。”一來二去,兩人成了忘年交,經常互相留言、點贊。
王阿姨感嘆,電腦打開了她生活中一扇新的窗口,學會用網絡聊天、寫網絡日志,“心一下子敞亮了”。同班一起學習的老人課上共同交流,生活中來往幫助,交到了不少朋友。臨近“畢業”,她運用學到的技術制作了份電子影集。
羅旭總結出了一套交流溝通的心得:教老人使用手機時坐在左邊,方便自己用右手操作﹔溝通放慢語速,一句話重復講三四遍,讓老人聽清楚每個字……“有的老人喜歡用美圖秀秀編輯照片,有的將喜歡的音樂設置成手機鈴聲。”羅旭說,希望他們更好地在互聯網時代生活,進而實現向上的精神追求。
志願服務也改變了羅旭的人生軌跡。如今,他在北京郵電大學攻讀科學管理與工程方向的博士,將科技助老從愛好發展成事業方向。他發現老人最需要的,是有人陪他們說說話。“幫助老人緩解內心對於溝通、陪伴的需要,讓他們感受到尊重和認可,獲得心靈上的慰藉,我就很滿足。”羅旭說。
新語 | 快時代,留個慢選項
管璇悅
“等一等”的呼聲不是要攔下數字時代奔跑的腳步,而是要思考如何不讓老人在熟悉場景中無所適從
當很多年輕人提前邁入5G時代,還有不少老年人仿佛停留在“無G時代”,苦苦追趕。單拿手機來說,怎麼調大聲音,如何增大字號,怎樣插卡、開機?年輕人眼裡的“常規操作”,往往是老年人需要努力“解鎖”的技能。
據統計,截至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2.5億,佔總人口的18.1%。雖然互聯網正持續向中高齡人群滲透,但到今年3月,在我國超9億的網民中,60歲及以上的網民群體佔比僅為6.7%。這也就能理解,為什麼線上總是鮮見老年人的聲音,線下卻常能目睹老年人的窘境。有不少人呼吁,請數字時代等一等老年人。
前行的潮流不可擋,讓奔跑的數字時代“緊急剎車”“臨時停車”並不現實,也並不可取。實際上,“等一等”的呼聲不是要攔下數字時代奔跑的腳步,而是要思考如何不讓老人在熟悉場景中無所適從。同時,這也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
好在,整個社會都在釋放善意,老人與數字時代正在相向而行。多少年邁的身影戴上老花鏡,費勁卻又執著地學習掃碼、瀏覽新聞、視頻通話,虛心向晚輩請教﹔有的圖書館和社區為老人開設智能手機使用課堂,公共場所有志願者指導老人使用自助設備……
當然,光靠這些還不夠。在移動互聯網行業,用戶的“痛點”也是驅動服務升級的出發點。以老年人為目標人群的智能手機和應用,不妨多做調研,改進功能,從而使他們更快上手﹔在公共場所等一些生活場景,為沒有條件學或者學得慢的老人保留傳統的“慢選項”,讓他們不至於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步履維艱。
我們關注的是身邊年齡漸長的長輩,擔心的也是有一天上了年紀的自己。畢竟,科技發展的本意是添彩而不是添堵,讓科技感多些溫度,也是智能生活的應有之義。
封面圖片:姑蘇晚報
本期責編:張子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