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前“深藍”落子 體育棋局AI走向何方

23年前,IBM公司研制的人工智能系統“深藍”在6局比賽中3.5:2.5擊敗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加裡·卡斯帕羅夫,將“人機大戰”的話題推上一個高潮,要知道,僅在一年之前,它的上個版本還是卡斯帕羅夫的手下敗將。
雖然這在當時已經是爆炸性新聞,但絕大多數人應該想不到,僅僅20年后,隨著李世石、柯潔先后負於“AlphaGo”,被視為“人類智慧最后堡壘”的圍棋,也倒在了人工智能面前。
“人機大戰”引爆了關於人工智能的輿論場,但在體育領域,“人機對抗”並非人工智能的歸宿和目的。時至今日,人工智能已經融入體育領域的各個方面,並在繼續以難以想象的速度發展、“進化”。
從體育競賽本身來說,人工智能指導下的運動訓練和比賽已經成為不少運動員和運動隊的“標配”。基於計算機視覺的人工智能在運動員和球隊技戰術方面的分析,開始讓訓練和比賽中的決策更為高效和科學。近年來,美職籃金州勇士、英超萊斯特城等不少職業俱樂部都在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能助力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競賽中的另一個應用場景是人工智能的輔助判罰,譬如近年來發展迅猛也引起很大爭議的VAR(視頻助理裁判)。
此外,人工智能對賽事的媒體傳播正產生越來越深遠的影響。眾所周知,無論是奧運會、世界杯這樣的國際大賽,還是各大職業足球聯賽,媒體版權都是體育和商業連接的最核心樞紐。基於圖像處理的人工智能快速發展,讓精彩片段能夠自動批量生成。除此之外,馬拉鬆等大眾參與的賽事,基於人臉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為跑者定制的視頻回放也可以在比賽結束后馬上傳送到跑者的手機上。
人工智能與體育器材裝備的結合,讓智能硬件成為體育的“黑科技”。從可採集和分析各種身體數據的智能穿戴設備,到與VR和AR結合的健身娛樂設備,都史無前例地改變了人們參與和觀賞體育的方式。5G時代即將來臨,VR和AR在體育上的應用更加引人遐想。
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讓很多人始料未及,而它對體育的傳統倫理也在產生巨大沖擊,譬如VAR,自誕生以來就一直伴隨爭議。顯然,隨著科技的發展,體育的內涵與外延也在變化,雙方都需要適應與磨合,這些問題終究會成為人類前進的影子。
雖然“人機大戰”引人矚目、VAR引發爭議,但人類開發人工智能的目的顯然不是在棋盤或電競場上擊敗人類選手,或是引發足球場上的“倫理之爭”,歸根結底,是希望人工智能成為人類的助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體育而言,現在的人工智能就是“術”,最終這些“術”都要為“道”服務——也就是回歸體育的本源。
就如同“AlphaGo”掀起圍棋熱一樣,人工智能的介入可以令很多普通人更便捷、更清晰、更有熱情接觸體育。比如:更全方位、多角度的直播點播功能會催生更多體育粉絲群體﹔馬拉鬆賽事、智能籃球場的精彩個人秀視頻,足以令一個愛好者將其作為“社交資本”,進而可能帶動更多人參與體育運動﹔更多的“黑科技”裝備、基於大數據的科學健身指導也能讓更多人真正享受到運動帶來的“正收益”……
人工智能和體育從來沒有背道而馳,人工智能也不會讓人們變得更懶。相反,越來越強大的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我們更順利打通“運動——健康”這條通道,或許會成為體育這盤大棋上的“神之一手”,真正實現體育野蠻體魄、健全人格的應有之義。新華社記者 王恆志 王浩明 王楚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