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工智能

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科技共識

——首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側記

2019年10月18日08:2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10月17日,首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2019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北京落下帷幕。圍繞“科學·技術·發展”“科學素質促進與可持續發展”兩大主題,與會科學家就人類科技、社會發展前沿問題展開深入研討。

  以科技創新、國際合作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當今世界,在科技不斷發展進步的同時,人類仍然面臨著全球氣候變化、能源資源短缺、糧食和食品安全等共同挑戰,需要各國形成更加緊密的合作機制,也需要各國科技界的通力合作。

  “科技合作應成為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渠道。文明交流互鑒是人類社會進步與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表示,“應對共同挑戰,我們應當秉持平等和尊重,摒棄傲慢和偏見,倡導科技無國界、無障礙、無歧視的精神與合作理念,共商、共建、共享更多合作平台,以夯實可持續創新的有效行動,共同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面向世界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說:“中國科學院全面參與了人類基因組測序、ITER、SKA等國際大科學計劃,努力在推動科技突破與發展中貢獻中國創新、中國智慧。我們積極倡議成立‘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得到了40多個國家、地區的科研機構和相關國際科技組織的積極響應。中國科學院將繼續推進與各國科技界開展全方位、高水平、深層次、重實效的科技合作,共同為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和科技發展作出新貢獻。”

  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紅表示:“世界經濟增長依賴於各國協同發展。中國工程院已同世界40多個國家級工程院、有關國際工程科技組織建立了密切聯系,與‘一帶一路’沿線32個國家開展合作,構建起‘一帶一路’國際工程科技合作基本框架。未來,中國工程院將攜手國際工程科技界,聚焦世界科技發展前沿、交叉領域,推動合作研究和資源共享,開拓全球科技創新新格局。”

  “我們所做的很多工作都在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以求進一步解決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全球挑戰。”國際科學理事會主席達亞·瑞迪說,“全球結成伙伴關系,注重科技可持續創新,對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至關重要。”他表示,此次中國提出的全球科技治理倡議值得全球社會借鑒,國際科學理事會已與中國就正式推進這一倡議開展合作。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法國科學家朱爾勒·霍夫曼曾於1980年首次到訪中國,近40年間出訪中國已有50余次。他說,中國在這些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科技進步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霍夫曼認為,全球各國發展情況千差萬別,而中國科技發展非常迅速,開放度很高,中國科學界正在與世界科學界進行更多合作。

  聚焦人類社會發展共性問題,發布2019年度十大科學問題

  201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計劃在今后10年在全球實現三個目標:消除極端貧困、戰勝不平等和不公正、遏制氣候變化,從而開啟了全球合作發展的新篇章。而科學與技術或將成為實現議程目標最為基礎和核心的動力支撐。

  圍繞議程中17項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首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組委會聚焦人類可持續發展中最迫切、最基本、最具挑戰性的需求,在健康、環境、能源三大領域,面向全球組織定向網絡評選活動,最終遴選出2019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論壇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蔡榮根和荷蘭愛思唯爾出版集團高級副總裁安妮·基特森共同發布了十大問題。

  “發展是人類智慧的永恆追求,正是依賴於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人類的生產生活獲得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改善,但同時也帶來了令人憂慮的嚴峻挑戰。”蔡榮根說,“全球性問題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特別是關於氣候、空氣、水土、海洋等一系列跨國界問題,各國科學家應攜手合作、應對問題,共同尋求科學的解答。”

  安妮·基特森表示,“當今時代沒有任何一個機構和國家能夠單獨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所有問題,所以我們必須有賴於全球合作,從而進一步解決全球所面臨的問題。”她說,“在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議程下,各國都必須要去解決未來十年所面臨的重大目標和課題,這為我們打開了新合作以及全球發展的新機緣和新機會。”

  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認為,十大問題都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科學挑戰,需要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等各界人士共同關注。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強化國際科技合作,最大限度聚合全球科技界的智慧和共識,相信隻要邁出合作的步伐,匯聚共同的力量,人類就一定有希望找到解決方案。

  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智慧力量

  科技是人類文明的一把雙刃劍,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前景具有非常重要的主導作用。未來科技走向何處,人類文明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這是擺在當今人類面前需要思考的重要議題,也是各國需要面對的嚴峻挑戰。

  “中國當今科技發展現狀可以概括為——有速度、有成績、有問題、有期待。成績世界矚目,也存在諸如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還不完善、科研成果評價機制還不能完全適應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需要等問題。”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表示,“當前隨著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改革的到來,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應當為人類社會的長遠發展貢獻出更多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應當加強科學技術的國際合作,著眼人類共同和長遠利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國際熱核聚變組織(ITER)駐歐盟政策官員、比利時布魯塞爾歐盟開放大學教授克雷森認為,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和美國等是ITER的成員,他稱此為“國際社會在科學技術合作上的全新模式”。“在ITER這個大家庭中,沒有人能夠單打獨斗,每個人都需要合作。”克雷森表示,“中國在這個組織裡發揮了非常出色的作用。在ITER的引領帶動下,越來越多國際科技合作大項目開始起步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科技領域率先得到實現。”

(責編:喬雪峰、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