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出租車司機都能跟你聊幾句人工智能

△9月3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暢行中國安徽‘智’造”全國百城百台大型融媒採訪活動走進合肥。
中部六省份的總人口超過全國的四分之一,在區位上橫跨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河流,既承東啟西又連南接北。安徽省作為典型的傳統中部大省,近年來搶抓區域發展戰略機遇,下好創新“先手棋”,依靠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創新能力連續7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引領全省生產總值首次登上3萬億元台階。
尤其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帶來了重大機遇,安徽近年來大力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創新平台建設,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積極融入國家戰略
2018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將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今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又強調,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編制實施發展規劃綱要。
隨著國家層面政策的推進,蘇浙滬皖三省一市憑借各自優越的區位條件,正在逐步實現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國家戰略的全面覆蓋。就安徽而言,其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地位日益凸顯,在全國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開放格局中的戰略地位明顯提升。其中皖江八市已經整體進入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
而作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合肥,正在牢牢抓住發展機遇,積極釋放發展動能。“這對於整個長三角地區都是重大利好,也為合肥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的戰略機遇,我們將積極行動、主動作為,牢牢抓住這一戰略機遇,推動合肥的發展邁上一個新的台階。”今年兩會期間,合肥市市長凌雲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如何把握機遇、全面對接國家戰略?“開放”和“創新”是合肥給出的答案。
2014年,國家首次將合肥定位為內陸開放新高地,合肥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建設開放平台,暢通開放通道,對外開放水平實現明顯提升。而今,合肥擁有多重身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一環、“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G60科創走廊九城市之一,合肥面臨著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開放需求。
“我們將以更大的魄力實施大開放戰略,積極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不斷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加快發展新型貿易方式,鼓勵企業打造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引領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凌雲向記者表示。
借助高水平高層次的開放平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合肥發展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強勁的增長引擎。2018年,安徽省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2.6%﹔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6.1%,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29.5%,2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工業總產值增長16.6%。
新型顯示、集成電路、光伏及新能源、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等戰略新興產業在合肥的集聚效應明顯,為創新發展注入了活力。據合肥市統計局近日發布的2019年前七個月全市工業經濟運行數據顯示,新材料、生物、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等新興產業對全市工業的貢獻率較上半年分別提高0.6個百分點、0.3個百分點、1.7個百分點和3.5個百分點。未來,合肥還將搶佔量子信息、大數據、機器人等未來產業發展先機。
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助推行業新秀
據統計資料顯示,全國范圍內每3台冰箱、每4台洗衣機、每5台空調就有一台“安徽造”,冰箱、洗衣機、彩電、空調等家電“四大件”的安徽產量近年來已連續兩年突破億台。
走進全球最大的全氧燃燒光伏玻璃生產基地——彩虹(合肥)光伏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彩虹光伏”)的生產廠房,記者實地感受了光伏玻璃的生產流程:機器的轟鳴聲不絕於耳,1600℃的高溫讓“砂子”變成光伏玻璃有條不紊地“流淌”在生產線上。
為積極響應合肥市打造“中國光伏應用第一城”的號召,彩虹光伏已建成12MW分布式太陽能光伏電站,年發電量超1200萬度。彩虹光伏副總經理方忠喜告訴記者:“公司現有800T/d和750T/d全氧燃燒玻璃窯爐各一座,全氧燃燒窯爐具有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高品質等優點,較普通窯爐節能30%。針對光伏玻璃生產中排放大量400℃~600℃高溫煙氣中產生的余熱,公司啟動余熱發電項目,回收60%熱量用於發電,年發電量在2800萬度以上,另有少量用於生產生活使用,這種自產自用的綠色制造模式大幅度節約了電能費用。”通過近些年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彩虹光伏逐漸成長為面向全球的光伏行業新秀。
江淮汽車是安徽省的老牌汽車制造企業,如今,它已成為我國汽車制造業由低性能、高能耗逐步走向綠色發展和高端化發展的典型代表。2017年6月1日,江淮汽車與大眾汽車正式簽署合資協議,共投入兩億元用於轉型升級,實現了江淮大眾共線生產:高柔性、高控制、高速自動化焊接線擁有170台Fanuc機器人,生產節拍達到60UPH(每小時60台)。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江淮iEVS4是江淮與大眾共線生產的純電產品,其靜音性、操控穩定性、駕駛平順性、制動性等指標均達到國際水准。
升級革新帶來的是更加精良的產品品質和良好的市場口碑。從1968年生產出安徽省第一輛汽車以來,截至2018年年底,江淮汽車已累計出口超60萬輛,尤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口碑較好,對其出口量佔到江淮汽車出口總量的60%以上。
構建全鏈條創新體系
2017年1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正式批准安徽省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是繼上海之后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據了解,安徽省區域創新能力連續7年居全國第一方陣,2018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1%。有了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引領,合肥逐步建立起“源頭創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創新創業—新興產業”全鏈條創新體系,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智能制造業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成績單。
在哈工大機器人(合肥)國際創新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展示了康養機器人——自理助力椅,這項科技轉化成果主要服務於下肢癱瘓、肌肉力量退化的病患或體能下降的老年人群。“康復、養老、助殘領域是現代機器人關注與探索的重點之一,我們圍繞智能機器人以及下一代人機協作機器人的核心軟硬件技術努力探索其在醫養康助領域的產業化落地應用。”哈工大機器人(合肥)國際創新研究院市場部總監錢程向記者表示。
哈工大機器人(合肥)國際創新研究院在2019世界制造業大會上展出近30組/件機器人產品,包括智能機器人專屬操作系統、工業互聯網雲平台、消防滅火機器人、智能物流分揀系統等。錢程告訴記者:“智能機器人是此次展出的主題,我們希望能夠在機器人產業鏈的布局上為安徽省做一次亮相和代言。”
除了機器人,智能語音的產業化應用遍地開花。既能實現實時語音轉文字,還支持多國語言和幾十種方言,在科大訊飛的展台前,翻譯機3.0、學習機、錄音筆、智能辦公本等“黑科技”產品讓人眼花繚亂,前來參觀體驗的人擠滿了通道。
2017年11月,科大訊飛入圍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憑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科大訊飛現已引領人工智能在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政法、消費者、智能客服、智能汽車、智慧醫療等領域的深度應用。據了解,截至2017年上半年,科大訊飛已佔據中文語音市場70%以上的份額。2019年9月16日,科大訊飛被授權為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官方自動語音轉換與翻譯獨家供應商。
根據2019世界制造業大會人工智能·中國聲谷高端論壇上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指數》顯示,2019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指數達到64.5%,較2018年增長4.7個百分點,其中,北京、上海、廣東居前三,安徽排名第六。在合肥,這樣的成績甚至連出租車司機都耳熟能詳,“我們都在講‘芯屏器合’‘集終生智’,這是我們合肥的產業架構目標。近些年我拉的外國客人越來越多,他們很看好合肥的發展前景。”從業9年的出租車司機程師傅笑著對記者說。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基礎。近年來,為支持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安徽省積極作為。以合肥為例,合肥相繼出台實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人才20條、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12條、進一步支持人才來肥創新創業8條等政策措施。近年來,合肥新增兩院院士10人,在合肥的兩院院士達123人。
採寫:《中國報道》見習記者 陳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