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王小川:人工智能並不會帶來失業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這已是人工智能第三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圍繞人工智能的討論也再度火爆起來。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搜狗公司CEO王小川接受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回答了有關人工智能的“五問”。
全國政協委員、搜狗公司CEO王小川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於鶴章/攝
王小川表示,機器和人是一種互補的關系,今天的機器和未來可見時間的機器都很難超越人,人會駕馭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並不會帶來失業。
一問:當人工智能和5G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當前,人工智能和5G的話題異常火熱。當人工智能和5G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王小川表示,5G是一個新的信號槍,雖然從落地到產生爆炸性的生產力還需要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但是這樣一個契機能夠給互聯網注入新的活力。
他說,互聯網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信息化,另一個就是智能化。因為有了信息和數據就能產生智能,因此5G首先會在工業領域、產業互聯網和制造業結合,把互聯網思想、連接能力跟制造業做到聯動,這是很大的一個機會。另外一方面,5G會使日常用到的家用電器等設備也能更多聯網,萬物互聯的情況下人們的交互能力、計算能力就不僅僅局限在手機。
二問:對人工智能立法有哪些建議?
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將一些與人工智能密切相關的立法項目,列入本屆五年立法規劃。王小川表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現有的管理規定可能無法適應新的技術應用場景。“比如在自動駕駛成熟應用之后,我們該如何界定交通事故的責任主體?”
王小川認為,在當前人工智能發展的階段,盡快根據技術發展不斷調整和完善,是應對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法律和倫理風險最為切實的手段。
“立法做得越扎實,大家心裡越安全,整個產業就能跑得越快。我是特別支持人工智能立法和后面的配套動作。”他說。
三問:人工智能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王小川認為,未來其實人跟機器會產生一種搭配。
他說:“人類的生命在幾千萬年的進化裡面,其實掌握了很多能力。今天的機器和未來可見時間的機器都很難超越人。有的時候,人覺得簡單的事情,機器覺得特別難。機器覺得特別簡單的事情,人覺得特別難。其實未來是一個互補的關系。”
四問:人工智能會否帶來失業?
全國政協委員、搜狗公司CEO王小川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於鶴章攝
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開始有人擔心,人工智能會帶來結構性失業。對此,王小川說:“今天機器取代重體力的勞動,比如拉車的,以前都是用開車的去取代,並不是人在裡面就沒有用處了,但是人的能力是有另外的考究,像如何與機器進行合作。”
他認為,人工智能今后也是這樣一種情況,人會駕馭人工智能,讓它做一些重復性的事情和推理性的事情。
王小川分析說,首先AI技術分為了感知技術和認知技術。感知是有聲音的、有圖像的,感知技術方向上,機器基本有機會可以做到跟人一樣好。但是在認知技術方向上,機器背后的推理、知識、思考,以語言為核心的邏輯性的東西,機器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這種情況下,涉及到人的高級活動的時候,機器現在是做不到的。
如果是在垂直領域裡,特別細分的特定領域,像法律或者醫療,面越窄,機器更有機會在這個特定的領域裡做到更接近人類,機器在裡面隻能做輔助,是沒有辦法取代人類的。對於人類的高級活動像認知,現在機器無法取代人類。
五問:人工智能會有人格嗎?
“我認為它暫時不具有人格。”王小川的回答很簡潔。
王小川認為,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還只是數據智能,它隻能對它以前學過的東西進行重復性的一種表現。
“到目前為止還有很多機器解決不了的問題,比如創造力的問題,認知上的問題,人的好奇心的問題。”他說。
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王小川在今年的提案中指出,人工智能三要素算法、算力和數據中,數據是促成人工智能應用的核心,也是現階段我國贏得人工智能國際競爭、確立發展優勢的重要抓手。但是當前我國在公共數據開放方面仍面臨一些問題,制約人工智能在民生領域的應用。
為此,他提出三方面建議,一是加大公共數據開放力度廣度和質量,提升社會獲取公共數據效率。二是開展人工智能民生應用試點示范,擴大公共服務應用領域。三是完善人工智能應用配套管理體系,保障行業健康快速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常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