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全國政協委員、百度公司董事長 |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最新報告,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近8.3億,普及率近60%,較2017年底提升3.8%。這表明,中國互聯網對人群的滲透進入到平穩增長期,未來將主要靠技術創新來推動互聯網產業的增長,而這裡說的技術創新,大多數的技術都與人工智能相關。
人工智能技術過去這幾年發展非常迅速,不僅在理論不斷推陳出新,在計算能力上也是越來越強,數據越來越多,可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我們需要從社會、政府和公眾的角度來考慮,在人工智能這項技術的發展道路上,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我們應及早地做一些預判,建立相關規范,做到發展人工智能趨利避害。比如,怎麼能夠避免人工智能大規模替代現有勞動力產生對就業的沖擊,怎麼能夠保証數據安全,怎麼能夠避免黑客攻擊等。對於這些問題,我們需要未雨綢繆,從全局著眼,做出戰略決策和部署。
有一個原則,我想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那就是:應該讓人工智能來幫助人和服務人,而不應該讓它去傷害人和控制人。跟所有其他技術一樣,對人工智能,如果我們不能對其進行有效控制的話,它就可能出問題。為此,我們要做相應的預案,採取防備措施,確保其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不跑偏。
所謂人工智能跑偏,就是它對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成為一種傷害力量。對此,我們不僅要提高警惕,而且還要拿出預防和治理措施。目前,有些國際組織主張禁止開發人工智能武器。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行動,它規范了發展人工智能的價值取向,我們要堅定地奉行人工智能造福於人、增進人類福祉的原則。
人工智能造福於人的例子很多,這裡舉一個醫療例子:一直以來,住院病人摔倒不能被及時發現是醫院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而智能攝像頭等人工智能的引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類問題,從而大大降低風險,促進安全病房建設。
人工智能要以人為本,未來人工智能主要的目的不是去替代人,而是幫助人,服務人,把人想做的工作做得更好,做得更高效。
(本報記者 劉發為整理)